Python 中 lambda 表达式作用域解析:为什么相同的代码会产生不同的结果?
代码输出困惑:lambda表达式中的作用域解析规则
在python中,lambda表达式广泛用于创建匿名函数,它遵循特定的作用域解析规则。理解这些规则对于解释不同代码输出至关重要。
第一个代码示例:
def foo(): return [lambda x: x + i for i in range(4)]print([x(3) for x in foo()])
输出:
立即学习“Python免费学习笔记(深入)”;
[6, 6, 6, 6]
在这种情况下,foo() 返回一个列表,其中元素是匿名函数 lambda x: x + i。由于 i 在循环中被赋值,循环执行完后 i 的值为 3。因此,这些匿名函数都携带了相同的 i 值,导致所有函数调用都返回相同的输出。
第二个代码示例:
def foo(): return (lambda x: x + i for i in range(4))print([x(3) for x in foo()])
输出:
立即学习“Python免费学习笔记(深入)”;
[3, 4, 5, 6]
与第一个示例不同,foo() 返回一个生成器,而不是列表。生成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迭代器,它会在需要时才依次生成元素。在这种情况下,生成器会在每次调用 x(3) 时动态地重新执行循环,将 i 依次赋值为 0、1、2 和 3,从而得到不同的输出结果。
综上所述,在第一个示例中,由于lambda表达式在循环外定义,i 的值在循环执行前就已经固定。而在第二个示例中,lambda表达式在生成器内惰性求值,根据需要生成每个元素,确保每次调用时的 i 值都不同。